最近 Pokemon Go 在台灣紅透半邊天,也開始有許多宗教人士、教育專家甚至是星座名作家擔心起這麼多人沉迷於遊戲所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然而,在社會上頗有名望的台大電機系教授、也曾擔任台大 MOOC 計畫執行長的葉丙成,卻決定暫時卸下台大的行政工作,借調到新創公司專心創業,而且創業的內容就是將教育遊戲化。為什麼會想要借調呢?又為什麼將教育的遊戲化當成創業的主軸呢? INSIDE 專訪到葉丙成教授,請他談談創業的初衷與未來的規劃。

Q:身為一位頂尖大學的教授,為什麼會想要創業呢?
葉丙成: 原本 PaGamO(台語:打 Game 學)這個把教學遊戲化的系統只是我自己的課程在用,在 2013 年 TEDxTaipei 演講之後,有很多中、小學老師都來跟我聯繫,覺得對他們的教學也很有幫助,很希望我們能夠分享這樣的系統。只是,一來很多使用者不見得會詳細看使用說明書,而我們又沒有資源可以做客服,所以開始需要一個團隊。此外,當時的 PaGamO 只是剛開發的原型,也需要進一步的開發,就有創業的念頭。
教育的遊戲化在五年內會變成必需品
所以我們得知了 PaGamO 的確對大家有幫助,我的信念是教育的遊戲化將會是改變世界教育的一個方式,在未來五年將不是「Nice to have」,而會是「Must to have」。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一樣了!
三年前有人問我,當時剛開始風行的大型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會永續存在還是只會曇花一現?我說會一直存在,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從小看很多影片長大,對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從影片獲得資訊更有效率。
類似的,現在的許多小孩從牙牙學語期間就玩遊戲。等他們長大,對於沒有遊戲氛圍的事物,專注度會減低。老師該怎麼面對這樣的遊戲世代呢?我們就是提供老師工具,可以幫助他們透過遊戲去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而我們也走在全世界趨勢的前面,所以在這個時間點上,是很值得去好好把這件事情做好的。

有才華的學生卻不創業而只想去大公司
我在台大教書 11 年。這期間台大校方推廣創意創業學程 7 年,已經開始讓學生有創業的概念了,但是敢去創業的學生比例還不算高。我看過很多有才華的學生,問他們畢業之後要做什麼,很多人還是想去大公司。我常在想,這些很有才華的學生出學校之後,應該可做出一些轟轟烈烈的事情,但是他們卻不打算自己創業。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我們回頭去看台灣過去的二十年,就會發現許多有才華的學生都被大公司吸收當員工,台灣社會也因此欠缺年輕人創業成功的典範。許多年輕人想到創業家,很多人腦袋所浮現的還是林百里、郭台銘這一代的前輩。但是美國不一樣,他們是三、五年就會有一個成功的典範出來,這會讓他們的年輕人覺得,那些人都做得到,我也可以。可是台灣的年輕人卻看不到這樣的典範。
所以這也是我參與校園創業的一個初衷,希望能跟年輕人一起創造更多成功的故事,讓年輕人有信心可以不必只寄望大公司,畢竟現在很多大公司連自己的未來都不確定了。
那麼年輕人需要的是創造更多成功的故事?還是創造不怕失敗的故事呢?這其實是階段性的,在初期需要更多成功的故事讓年輕人有勇氣去闖,因為台灣社會太看重成功了。很多人不怕失敗是因為他們有信念,他們認為未來還是有可能成功,所以才得以暫時容忍失敗。可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一來對成功沒有太多自信,二來對於未來的信念也不足,所以現階段還是要先讓年輕人看到更多成功的故事。
Q:根據自己借調到新創公司的經驗,會鼓勵大學教授創業嗎?
葉丙成: 台灣社會對大學教授的想像太過單一,好像只會教書、寫論文,但是尤其理工學院很多教授跟業界是有合作和互動的,不會都對產業不了解,很多教授的經費與資源甚至是來自業界的,或是他們當教授之前就曾經待過業界。當然,創業會面臨的是經營與管理的工作,那又是另一種學習的機會,這跟當教授會有明顯的不同,PaGamO 這個公司創立的前兩年,我以顧問的方式參與許多策略面的決策,讓我看到很多業界我原本不熟悉的事情。
我要強調,大學對社會有很多元面向的貢獻,不必然每個教授都要創業。不過最近我也觀察到一些趨勢,除了我,台大資工的林軒田也借調到 Appier 這家新創公司,其他也有很多老師開始在思考借調或創業的可能性,我認為這是好事。如果大家認為年輕人的創新、創意與創業會是未來台灣經濟很重要的一部份,但是學校的老師卻又都沒有創業的經驗,那要怎麼教出會創業的學生呢?
我認為對老師而言,參與創業這件事情其實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為師則強,我們當老師的人,常常跟學生說你要勇敢,其實老師也是平凡人,也會害怕。但是當老師自己遇到關卡時,就會想起自己跟學生講的話,因此更有勇氣去突破一些事情。而且對一個老師來說,常常會嘗試一些新的事情,嘗試之後就可以跟學生分享,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有經驗可以傳遞給學生、都算是一種成功。所以我常說:「作為一個老師,你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
我們這一代的人要有一個使命,不是去想著接上一代的棒子,而是應該要帶著或幫助下一代的人能夠去創造更多成功的故事,讓他們不要只被大公司綁架。
Q:創業打算做什麼?有什麼待突破的困境嗎?
葉丙成: 目前我在 PaGamO 這家新創公司主要負責發展策略、開發新技術。創新是我過去的專長。在體制內創新的難度很高,一來是資源有限,二來是通常體制內的規定常是有說可以做的事情才能做,沒有規定可以做的就不能做。可是創新就是要做過去沒做過的事情,怎麼可能會被明文規定可以做呢?結果就把所有的創新可能性都擋住了。另外,關於資源的部分,由於過去大學主要的資源還是來自於政府,但是政府財政情況不好,這也會影響到創新所需的資源。

體制內沒創新空間,資源也有限,現在創業要打國際盃
所以出來創業,比較不會面臨體制內創新可能遇到的問題,二來也有機會利用社會的一些資源來做事情。目前以大陸和美國兩個市場為主要目標,大陸一來市場大,二來語言相通,而美國則是因為創業夥伴在美國待了好幾年,很熟悉,而且在軟體服務的領域在美國如果成功了,也比較能說服其他市場。至於印度和東南亞則是我們比較次要的觀察市場,雖然他們正要興起,但是在基礎設施還不夠好。
至於台灣,我們希望對社會多做一些貢獻。一開始 PaGamO 的原型產品就是免費提供給許多教偏鄉或弱勢學童的老師,這部分也會繼續支持他們。我們接到很多老師的感謝信,讓我們很感動,因為我們的產品可以讓那些原本為家庭弱勢、父母無暇關心孩子教育的弱勢學生,開始主動願意學習。因此我們決定以免費的方式提供給中小學的一般學習科目使用,也算對社會盡一份心力。
過去的政府看到公司就像看到鬼一樣
其實我們很希望能對社會做更多貢獻,但政府過去常有一種文化,就是看到公司就像看到鬼一樣。像我們這種網路軟體新創公司並沒有要跟政府收費,但政府卻怕被說圖利而不敢或不肯接觸,其實很可惜。很多網路或軟體服務的創業一開始其實並不在意營利,而是要累積使用者的回饋或去識別化的資料來改善產品與服務。
很多公司都願意提供免費的服務,但政府卻不敢碰這些新創公司。這麼一來讓台灣的孩子們失去了使用這些免費而且先進服務的機會,二來也斷絕了這些新創公司成長與發展的機會,實在很可惜。政府不好好利用民間新創公司或 NPO 的能量,反而常找大學執行計畫做跟民間公司或 NPO 所做的類似的服務或產品。但由於大學並沒有打算盈利或長期發展,因此這些計畫的最後總是不了了之。
所以我們對新政府有很高的期許,希望像是教育部等單位可以有單一窗口可以跟教育相關的新創公司接洽,只要願意提供免費服務的公司,就可以透過政府把服務推廣出去。政府只要能夠提供這些新創公司足夠的使用者與去識別化的資料,這些公司就有機會逐漸成長到規模夠大,產品改進到夠好,然後出國去打國際盃。
如果政府一直怕跟國內的新創公司合作,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國內的新創企業起不來,將來就只能被其他國家的大型企業或平台所壟斷。類似的情況,我們在電商已經看到了。如果像教育這種重要的領域,在將來被其他國家的大型平台服務所掌握,那其實是有風險的。所以政府不要怕新創公司,尤其在政府財政情況並不好的時候,為什麼不好好利用民間新創公司的免費資源呢?而且同時可以幫助新創公司發展與成長。這不是雙贏的方案嗎?這不僅是我們公司的期待,也是整個新創產業所期待的狀況。
Q:PaGamO 是一家怎樣的公司?是教育優先還是技術優先?
葉丙成: 我認為教育科技產品,不該只是賣服務或產品,而是應該推廣新的教學模式與對應的工具。所以當我們在開創一個新市場的時候,得要先訓練人,讓他們將教育的論述分享給老師,讓老師們知道這樣的服務或產品可以創造出什麼樣子有效的教學,這樣子老師們才會想要用這些新的服務或產品。這樣的推廣過程,其實很花力氣。
教育的產品可靠性很重要,所以需要很多程式大神
我們的公司,一直都有在持續招聘 RD 工程師。我們希望進來團隊的人,都能在自己的專業上持續有成長與收穫。我們很重視團隊的人能不能一起共事,因此每一個團隊的人都會一起面試新進的人,只有當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新進同仁是能成為一個好的工作夥伴時,我們才會聘用,我們在意的是能力而不是學歷。在這樣的方針下,我們聘僱的團隊成員其實都很多元,也都很強。大家彼此之間學到很多,特別是跟我們公司的幾尊程式大神。
特別是對於教育的產品而言,可靠性很重要,如果老師上課前做了很多設計,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卻當掉了,那這位老師以後就不會再用你的產品了,所以我們對程式碼的品質很講究。
要老師使用你的產品,教育論述要先能打動他們
PaGamO 這家公司同時有教育和技術兩個部分。對於一個科技教育的產品,除了來自技術層面的開發,來自教育現場的回饋也很重要。我們產品的原型其實一開始就是要解決我自己在教學上面臨的種種問題,所以才設計出這些工具。因此我們的根本,還是在於教學的理念與論述。
如果你希望老師或學校願意長期使用團隊所開發的教育服務或產品,你必須要在教學理念上能夠打動他們。如果你只是一個工程師,有再好的技術卻沒辦法讓老師理解,那很難讓他們使用你的產品。這就是這個領域的門檻,有論述的人可能沒有技術,有技術的人可能沒有論述。我們團隊則是兩者都具備,也發展出一個具有規模的社群,老師們也會在社群裡面分享他們教學的資源與方法,這對我們來說是很珍貴的回饋。
PaGamO 讓學生可以主動學習,而且更個人化
我們期許未來在面對國際市場的時候,可以被看成是一個提供教學方法的公司,所以會一直產出論述。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遊戲化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去學習,舉例來說,我們的系統讓學生可以自己選擇要學習或複習哪個部分,這就提供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此外,我們也讓教學更個人化。過去的作業可能程度好的學生覺得太簡單,程度差的學生覺得太難,在實體作業分程度又會傷害學生,覺得自己被歧視。所以我們平台的設計就是讓老師可以透過平台、遊戲,讓學生的作業可以更個人化。學習分為理解與練習,過去有很多學生被要求死記、死背,這並不是好的教育方式,我們的平台是讓學生可以主動去做練習,在課堂上的時間則是可以做更高階的開放式討論,這就是一種翻轉。
我們在做的,並不是去教老師怎麼教書,而是提供一個工具讓有能力的老師們去發揮他們的創意。到了最後,就能形成一個很龐大的群眾共創平台,讓老師們都有機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教學變得更好。
對我們而言,真正有意義的回報不只是錢,而是我們的工具能改變一個原本已經放棄學習的孩子人生的可能性。我們常常接到老師的來信,告訴我們以前放棄學習的學生,現在因為我們的產品而願意主動學習了。其實我們只是給老師一把鑰匙,幫忙把學生曾緊閉的門打開,開始願意學習。
但是我也常跟老師們講,我們的遊戲工具不是老師教學問題的最終解答。已經打開門的學生還是隨時可能會把門再關起來,我們希望老師要有體認,真正最重要的,還是老師本身在教學上的素養跟努力。
Q:該進大公司還是去創業?給新鮮人職涯選擇的建議是什麼?
葉丙成: 台灣有一個特別的文化,就是幾歲要做什麼事都得按部就班,而且對年齡有歧視。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我同年入學的美國同學就是年近五十從美國空軍退休的中校。其實人生的腳步晚個幾年,真的沒有太大的差別,真正的關鍵在這幾年你是不是真有學到什麼?
很多人都覺得進大公司比較安穩,但這種偏安在大公司的思維反而很危險。現在由於全球化的進展,很多大公司三、五年可能就垮掉了。特別是台灣很多大企業,現在都正面臨到轉型的困境,年輕人還期望能在這些大公司求安穩嗎?
所以不要為了求安穩而去大公司。但是如果你的目標是想要趁這機會去觀察大公司如何面對當今的危機、如何轉型,這倒是一個很不錯的機會。關鍵還是在於你想從大公司理面學到什麼?很多大公司分工都很細,你所會的很有限,加上許多台灣人其實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公司又常把員工操到很累。所以進大公司之後,很多人很難再有成長與學習的空間了。
相較之下,新創公司人力有限,你可能什麼事情都要做,兩三年之內很有機會就把一家公司的許多運作都學會了。這種成長,很快速。花兩三年時間有個急速的成長,其實是很不錯的投資。但也要謹慎,不是新創公司就一定好。一定要找到一個有好文化的新創公司,才有機會學到好東西。
不過如果有一家大公司,不是要找你進去當螺絲釘,而是有計劃的栽培你,給你很多資源去到處學習和歷練,讓你未來的發展路程很清晰。若有這樣的公司,那倒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新鮮人一開始的薪水差異都很有限,但是學習的機會卻有可能差異很大。所以與其去那些只把人當螺絲釘的大公司工作,我還是鼓勵大家去有好文化的新創公司,讓自己有充足的學習機會,不必怕新創公司失敗或倒閉。就算公司真的失敗了,只要再去找一家新的公司就好了。經歷過大風大浪之後,你會變得很有自信,也不覺得有什麼好怕了,甚至就自己開始創業。